11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学术交流会在桂林召开。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办公室主办,桂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福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许志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郑永飞,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沈树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胡瑞忠,欧洲科学院院士Irina Artemieva,欧洲科学院院士Hans Thybo,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二处副处长李薇,30余名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7家单位的197名代表参加会议。
我校党委书记邓军教授、吴福元院士、李薇副处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开幕式由胡瑞忠院士主持。
邓军在致辞中对参加会议的领导和专家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我校建校六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果。他指出,地质学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学校长期以来开展特色鲜明的隐伏矿床成矿理论基础研究与勘查新技术、新方法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成果。他表示,桂林理工大学正处在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本次学术交流会交由我校承办,既是对我校多年来在地球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有力鞭策和鼓舞。希望本次会议汇聚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产出一批高成效交流成果,推动“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相关研究进展。
吴福元在致辞中对我校承办此次会议表示感谢,希望我校在科技创新、立德树人等方面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并对“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在六年间的学术活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总结,提出下一步成果产出的关键要点,对需要结题验收的项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李薇在致辞中表示,“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取得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基金委地球化学组专家和管理人员的重视和认可,项目组下一步应集成和凝练现有的成果。李薇还对项目的管理和后续验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期待。
本次研讨会历时两天,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的重点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围绕特提斯构造域中不同区域和不同研究方向,作了20场大会报告。我校地球科学学院刘希军教授作为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负责人之一,将研究团队在近几年工作中取得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作了题为“特提斯地幔域DUPAL异常及地球动力学意义”的大会报告。
会议闭幕式上,吴福元对本届研讨会的召开进行了总结,对桂林理工大学组委会成员的付出表示感谢,并期盼各相关团队在往后的工作中能产出“高质量、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扩大“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影响力,提高团队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
大会报告结束后,学校组织部分参会专家对桂林南边村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和桂林栗木蚀变花岗岩型钨锡铌钽矿床进行了野外考察。
本次交流会的顺利召开,充分体现了我校在地球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对进一步推动我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校党委书记邓军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吴福元院士致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二处李薇副处长致辞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院士主持开幕式
地球科学学院刘希军教授作大会报告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地球科学学院离退休教授韦炜烈(左一)向参会专家介绍桂林南边村地层剖面